教學

   開學快一個月了,經歷了第一次上課(lecture, not seminar)、第一次寫有經費細目的研究計畫書、第一次幫學生簽發推薦信、第一次聘助理、第一次開院務會議…。從17歲進入大學後,就沒離開過這個環境,不過,隨著身分的變動,這陣子有很多要重新學習和適應的東西。

頭兩週精神處於極度緊繃的狀態,每天早上七點半,不用鬧鐘就會自然「驚醒」。每週八小時的授課,其中兩堂seminars不算太辛苦,真正負擔最大的是另外四小時大學部的必修課。學生們是第一次接觸這個領域,必須詳細地講解,幫他們奠定一個穩固的基礎(將心比心,我以前修這門課時,也希望自己遇到的是表達能力好一點的老師啊)。其實這門課雖是我的專業,但自從進入博士班後,就很少去閱讀「整本」教科書,而是精讀與自己論文題目相關的論文,且近年來接觸的都是日本和美國法,台灣這邊有很多修法動態、學說和實務進展,反而時有遺漏。先前有位老師勉勵我,他說每個剛回國教書的人都是這樣走過來的,最初一定對國內狀況不熟,不過我們做了這麼多研究,懂得法學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只要好好準備「教學」,在這個過程中,一定很快能把缺口補上。也因此,絕對不能輕忽「教學」,而必須認真以對。

所以我備課的方式,是近乎逐句將講授內容打字,綜合了幾本主要教科書的學說,並參考了補習班的講法。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吧,為什麼我不拿一本教科書唸一唸(適時加上自己的意見),或者乾脆把(被認為)「整理得最有條理的」補習班講義拿來作為藍本,這樣不就可以少打一點字了嗎。可是我發現任何一個做法都不適當,教科書太繁瑣,照著唸最後一定會進度嚴重落後;補習班的內容則是太簡略太技術,制度的歷史背景、外國的現況以及批判性的思考付之闕如。全部自己從頭做的結果就是非常耗時,而且我的講授經驗不足,有時甚至不確定自己這樣的辛苦,是否真能讓學生順利吸收,抑或依然不知所云。但是現在想這些也無益,也只能等教學意見調查結果出來,或是看了學生期中考表現後再說。

我的生活幾乎被教學所佔據,沒時間研究,也沒時間休閒。頂多每週二次去住處的健身房,踩個滑步機兼拉筋,週六去逛個Ikea或假日花市、玩個Wii、打掃和洗衣服。沒車、台北停車不便、天氣不佳等種種的原因加在一起,以前在波士頓喜歡的hiking或是去大型超市買東西不再可行。沒運動的平日,就是無窮無盡的備課、備課、備課。如果把它當作一般的工作,這樣的加班大概會令人受不了吧,不過幸好它有特別的地方,一是學生的回應和成長,一是自己也是邊做邊學,所以還撐得下去。

學校待我們也算不薄,有寬敞的研究室,待很久也不厭煩,也配了TA和RA,稍微減輕了一點負擔。還有充裕的購書預算,雖然最後不會變成自己的書,但圖書館有一本,要用時總是方便許多。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在這樣緊湊的生活中,挪出時間和頭腦做研究,以符合一年後續聘的條件。

不過,經過這樣一個月,我真的體會到,全班最用功最累的就是老師。以前當學生時都不覺得,這算是因果報應嗎。

3 comments Add yours
  1. 有時真的會讓人產生一種是不是報應的錯覺.

    續聘應該不難.

    困難的應該是隨著自己的年紀一直增長
    到了40歲或50歲的時候
    面對的還是像今日一樣17,18歲的年輕人

    所以老師是一種必須時時保持學習心態的職業
    全班最累最認真的當然就是老師

    如果真要說報應的話
    會不會是以前當學生的時候, 參與製作共同筆記的次數太少
    所以才會當老師, 幫全班同學整理筆記

    Enjoy yourself in your life.

  2. 前輩,看完你的留言後,我深自懺悔
    以前做共筆的確太不認真了,當然,次數也很少
    現在風水輪流轉,換成我替學生做筆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