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濫的高等教育

        報載北縣環保局的半年短期工職缺,共十七名碩博士來應徵,其中還有一名是RS大學IR研究所博士。最近PTT博士後版登載了某些大學教職應徵人數的統計,有些領域竟然是40-100多人應徵一個職缺。

找不到工作的流浪博士愈來愈多了,這在我大學時期是無法想像的。過去只要拿到博士「學位」,幾乎是就業的保證;但現在滿街 都是 博士,供過於求,自然「學位」就不再是唯一衡量的基準,而有了著作、外語能力、教學經驗等其他的要求。勞方(博士)的供應增加,資方的需求卻沒有對等的增長,畢業後失業已是必然的結果。但失業率的上升有害社會穩定,更何況這批失業人口竟是受過最高等教育的人們,不讓他們就業變成國家資源的浪費。怎麼辦?那就設短期工=博士後吧,於是,現在博士畢業後,先做個「博士後」似乎是常識,十年前我卻沒聽過這等頭銜或職業。

我們為何有那麼多的博士?跟近幾年來廣設大學和研究所的政策有關。以我的母校母系為例,十年前碩士班為四組,共錄取四十人,現在膨脹到八組,共錄取一百一十五人(還不包括科法所碩士班三十人)。這還只是普通的「增長」狀態罷了,不要說其他學校系所甚至是憑空地「新創設」了碩博士班。

教育改革的結果,現在人人都有大學可念,也幾乎快變成人人都有碩士班可念了。這個政策的目的為何?根據教育部的網站,延長和擴增高等教育,是為了藉由提升台灣人民素質來增加台灣的國際競爭力。確實,台灣已經不可能再依賴勞力密集的紡織或食品加工業賺錢,天然資源也限制了重工業的可能性,我們必須找出一種具備全球市場優位的產業,也許是半導體、也許是生醫科技,不論如何,都是需要高度的知識累積和專業人才。

但無限制地擴增「高等學校教育」真的是提升人民素質的正確方法嗎?理工科系我不敢評論,或許他們在碩博士班接受的教育內容和業界聯繫很密切?若是如此,的確有助增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然而我可以很明確地說,文科完全不是這樣,我們在碩博士班受的訓練都是「怎麼寫論文」「怎麼做個學者」,和實務幾乎沒關係。說得淺白一點,法研所的教育過程頂多讓你懂得更多的學術見解(尤其是外國法)和寫論文的方式,並不會讓你變得比較會做法官和律師。從事實務工作,大學部畢業國考及格才是正途,實務界的運作方式唯有就業後才能習得。所以在這個層面言,我還蠻欣賞法律系的,這個業界不會無來由地推崇學歷,而是很明白地承認國考才是就業和未來前途的保障,不會讓學生誤陷博士班的無底深淵。

        我不知道我們政府到底是怎麼定義博士班的,但我認為,(文科的)博士班是未來要「從事學術工作者」才需要走的一條路。現在台灣社會卻很奇怪,一堆人進了博士班,未來卻不是要做學術。由於大學錄取名額已超過應考人數,大學升學率百分之百,大學學歷不再具有辨識的效果,於是人們紛紛繼續往上「看」,戰線延伸到碩士 和 博士學歷。有些主觀上對學術研究不見得有興趣,或者客觀上沒什麼研究潛力的人,依然前仆後繼地爭 相進 博士班。因為這個社會的價值太過單一,除了念書、拿學歷,年輕人沒有其他獲得肯定的方式。「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想法,阻絕了我們尊重其他(非學術研究)職業的可能;看到去念餐飲科的小孩,父母總是失望他為何不能循著大學→碩士→博士的途徑,而非衷心期盼小孩能夠在磨練技藝,在餐飲界功成名就。學術研究者沒有比廚師高級,收入也不見得比較好,但社會大眾盲目崇尚「讀書」「學歷」,使得許多不適合學術研究職業的人,為了周遭的期待甚至是虛榮,而投入這個職業的養成過程,最終形成資源的浪費。

碩博士班原本單純是學術研究者的養成和訓練過程,但在台灣卻乘載了太多額外的使命。國家應該要改變人民對職業貴賤的不當想法,而不是討好人民,花錢設立更多的高中、大學、研究所,美其名是提高人民素質,但事實上卻是資源浪費,結果只有達成讓每個人都有學歷可拿,收買民心的效果。

 

One comment Add yours
  1. 理工科的博士也是生產過剩了
    看著研究室的學生對未來出路的茫然
    不禁也感嘆起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
    在理工科
    念博士也就意味著將來要往教職發展
    若是要去業界頂多碩士就夠了
    甚至只要是名校的學士就足夠應付
    為何說是名校?因為目前大學生真的是要用氾濫形容
    學士教育素養普遍低落 業界與其要用較高薪資聘用爛學士
    不如用較低的薪資聘個專科畢業生就好 一樣都是要從頭教起 何必要給那麼多薪水呢?
    所以 既然政府看不清事實 我們就得自己努力
    每年假考部隊攻陷一些爛科系 都讓我對這些人感到佩服並感謝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