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今天跟我媽說,回台灣後我要住學校宿舍,不住家裡。他聽到後完全不能接受,一開始先說我這樣的想法很奇怪,「這樣跟你在國外有什麼兩樣」,接著他憤怒地說出「我很生氣我教育子女失敗」「你以後要做什麼就自己決定就好,不用告訴我,我也不想關心你了」。

完全不能理解。我不跟父母住有那麼離經叛道或值得譴責嗎?我已經離家八年了,年紀也三十了,我才覺得跟他們住有夠彆扭。在他們家,我不能選擇家具和擺設,我的寶貝餐具派不上用場,我不能在家裡喝酒,做自己喜歡的菜
(你覺得我媽要是看見我在吃牛排配紅酒,或是烤雞串加啤酒,或是我每天都咖啡和茶,或是我其實愛哈根打死冰淇淋要命,他會碎碎念到什麼程度。我不能亂穿衣服(或是不穿衣服)在家裡亂晃,不能跟朋友出去超過晚上11點,不能帶男人回家,不能在家暢所欲言。只要跟父母在一起,我完全無法維持自己原有的生活型態。

父母總是說,跟我們住有什麼不好,有人可以幫你洗衣煮飯打掃,傳的便便。問題是方便和利益不是唯一的考量啊,我每天在外面工作已經夠累了,為什麼回家之後我還不能休息,還得裝乖,配合你們的品味和作息,犧牲我自己的愛好?我寧可什麼都自己處理,只要能保有隱私和自主。

我這幾年來在國外生活愉快,畢業了也不想立刻回台灣,也許有一個原因就是我不知道怎樣和父母相處。我在國外,他們對我慷慨地給予關心和祝福,但我每回台灣跟他們住一起,卻感受到無盡的拘束和壓力。想離家的願望早在高中時代便存在,當時還希望自己能考上南部的國立大學,名正言順地搬走,無奈最後考得太好,不得不留在台北。諷刺的是,現在我已經而立之年了,竟然上演同樣的劇碼,我為了
T大法律系又得跟家人同處一個城市。不過和十幾年前不同,我這次決心要捍衛自由,也有力量這麼做了。

四月底回台經歷過跟父母同住的短暫時間,已經讓我徹底醒悟到,要自在地同處一個屋簷下根本不可能。或許這不是我父母的錯,他們的行為也就和台灣一般的父母一樣,我承認問題在我身上,我既龜毛又極度自我中心,不只是不想和父母同居,連和男朋友都有一堆衝突,普通朋友則是住一起超過三晚就會不耐煩。但是那也沒辦法,我得為自己的心理健康著想,未來的工作負擔已經足以讓我一個頭兩個大了,我不能忍受回家後還得壓抑自己,在他們面前繼續扮演「女兒」。我好疲倦。
(如果我可以當兒子而不是女兒的話,可能我會好過點,因為他們有雙重標準,唉這就不提了)

什麼時候我才可以被當作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誰的女兒、誰的媳婦、誰的姊姊、誰的媽媽。答案很明瞭,只有在血緣網絡以外的地方,我才有新鮮的空氣,我才是有能動性的「人」,我才能感受到我的努力會有報償,而不是被囚禁在與生注定的人際關係桎梏中,對一切無能為力。你懂嗎?女人之所以必須走出家庭,走進社會,這些女性主義深沉的吶喊和主張,不是沒有道理。

 

9 comments Add yours
  1. 宿舍也不是馬上就能申請到
    請媽媽先別這麼激動
    跟她說你只是要申請看看
    暫時還是會先住家裡
    之後再慢慢溝通囉~
    需要的時候 我再試著幫你跟媽媽說說看

  2. 我很能同理妳的處境
    自主與隱私的確是無價的

    久居國外的妳 終於要回台灣了
    最開心的莫過於妳媽媽
    但是 她卻被妳的提議給震懾住
    氣話的背後是否隱含著她八年思念與期待的落空呢?

    有個建議供妳參考
    不妨先忍耐一陣子住家裡
    一段時間後 母女關係由初回國的「客人」變成稀鬆平常的「家人」時
    妳再藉故工作忙碌 住宿舍的優點
    接著以工作之名 名正言順的搬出去過一個人自由自在的日子

    相信聰穎有智慧的妳
    一定可以做出最兩全其美的抉擇

  3. 電話完幾天後我寫了一封文情並茂的mail,希望她不要那麼光火,不過好像達不到什麼效果
    我媽還是說,恭喜我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以後不必再Skype聯絡
    這下子我真不知道該怎麼回應了

  4. 謝謝建議
    我覺得她期待中的我,和真正的我,有很大的落差
    她對我的印象依然是停留在大學畢業我剛離家的時候吧
    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用好一點方式的讓她明瞭,我已經不是她想像的那樣
    畢竟那是我的母親,我不希望忤逆她

  5. >>>我得為自己的心理健康著想

    給你潑一下冷水,我不覺得能夠維持自己原有的生活型態就代表可以讓心
    理健康. 想想看, 如果你要結婚, 結婚後兩個人的生活型態要如何處理?
    兩個人都在工作,即使三餐在外面解決, 家裡誰掃地誰拖地? 諸如此類的
    事情是否會有爭論?

    日語有一個辭-おもいやり(體貼),能夠擁有一顆體貼的心是可貴的. 結
    婚後兩個人如果都有體貼的心,那才叫做是”家”而不是”宿(やど)”。

    不可否認的, 許多家庭都會有代溝, 只是要不要處理? 如何處理? 那就要
    看個人的態度了. 如果只堅持自己的立場, 那深溝是永遠不會變淺的. 將
    來如果你結婚生小孩,代溝也很可能出現, 如果你的小孩要住外面,那你要
    怎麼辦?

    做父母的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業事業有成, 也希望孩子不受到委屈傷
    害, 即使結婚生子,他們依舊認為你還是小孩, 需要他們的叮嚀. 有些人
    會覺得那些叮嚀是囉嘍, 但是那些叮嚀的含意是深藏著關心的.

    看得出來你遇到這問題的反應是想處理它而不是逃避它, 這是值得肯定
    的. 希望你的家人可以感受到你的誠意.

    日文書有一段這麼寫著:

    思いやりとは、相手の立場に立つ気遣いであり、和する心です。
    相手を思いやる心から生まれる、優しさ、謙虚さ、美しさ。
    それは、私たちが昔から大切にしてきたもの、そして今こそ、真に求め
    られているものです。

    人は皆、ひとりでは生きてゆけません。

  6. 我知道你的意思,跟人相處本來就是要互相體諒著想,也要適當地妥協
    我上面寫的,在家不自由,不能如何如何行動…
    其實都只是「表象」問題,並不是我真的那麼在意
    真正的癥結是我想脫離パラサイト・シングル生活模式

    我想孔子說的三十而立不僅是學問和事業,更包括身為一個人的主體性確立
    很多東方的父母都把「結婚」當作是子女自立的契機(我家大概也是)
    也就是說,子女必須建立的自己的「家庭」後,父母才能接受他們獨立的事實
    很不幸的,我實際年齡雖然而立,卻無法達到「成家」的理想
    家父家母對待我的態度跟二十歲大學生毫無分別
    而重點是,我不覺得他們對我成長的認知,會隨著時間改變
    即使因結婚而搬離家裡,父母的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了,更何況物理上跟父母同住的情形
    分居不過是一個象徵,是我無法用結婚成家當作獨立理由下的不得不然選擇

    離家並不是不願「妥協」或不願「體貼著想」的問題
    相反地,就是因為在家裡,我會忍不住去在乎父母的「期望」
    盡可能滿足他們對我這個「女兒」角色所有的期待
    所以我才會疲倦,才會覺得自己不再是自己

    你也許覺得我鴕鳥
    如果我要父母的尊重,為何不是好好溝通(告訴他們我需要自主),而是消極地採用離家的方式
    但是這三十年跟家父母相處的經驗,我認為核心理念的溝通是無效的
    他們比我多活了將近兩倍的年歲,怎麼可能輕易地被我說服?
    唯一達成目的之方式是用外部的既成事實來改變,離家是其一

    不過我同意你說的,手段上我是需要一點柔軟彈性和處理的智慧
    例如可考慮先回家同住一段時間後,再搬出去,這樣父母心理上也比較有個緩衝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