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別囈語

        北海道大學與我的關係在30歲生日當天畫下句點,一個我待了八年的地方,久於目前為止的任何一個生命中的機構。

去年
8月便在空間上離開了札幌,當時的情感是很複雜的。雖然我對未來的規劃是,在哈佛研究一年後,回台灣工作,但畢竟去年並沒有任何台灣的學校給我內定的offer,對於是否能順利找到台灣的工作有點不安。所以我一直在心中有著「找不到台灣工作就回札幌」的想法,甚至還考慮過是否要保留札幌的住處。最後放棄了這個天真的想法,因為負擔不起每個月的空屋房租,不過我的研究書籍還堆置在研究室裡,這算是我和札幌未了的帳吧。

老師和同學們對於我的離去,是完全站在我應當一去不回的前提下行動。送別會、飯局、餞別禮、老師招待我去他家作客。最後一次見到老師是在他的研究室,臨走前一天要拿某個文件給他,他握手祝我一切順利,當時我的眼淚幾乎要奪眶而出。我想我是內心有數的,我不會再回札幌,被送別的體驗一次就夠了。

來美國後,是斬斷我對日本的眷戀
、融入美國環境、同時建立更多與台灣關聯的一段日子。剛來時我懷念著居酒屋、湯咖哩、甚至北大食堂,對美國食物食不下嚥,到現在進步(還是退步?)到有時覺得Harkness(這裡的法學院餐廳)味道還不錯。我與日本的連結愈來愈淡的同時,與台灣的紐帶卻愈來愈緊密。從決定回台灣工作起,我就開始寫中文的論文,接觸大量的中文文獻,在美國這裡的好友也幾乎都是台灣人。上個月和日本朋友吃飯時,我突然對自己說出的日文有種不對勁、不自然的感覺,這是以前在日本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也許是這件事的衝擊,也或許伴隨著回台灣求職的壓力,某天晚上我做了個惡夢,夢見我在台灣適應不良,後悔自己為何要離開日本和美國,然後在哭泣中驚醒。

日本在我生命中佔了
1/4的年歲,這只是單純的絕對數值,實際上我在日本渡過的時光是二十代的青春,是奠定處世風格和事業基調的關鍵。然而現在的我,卻必須學著接受日本的因素在我身上慢慢消褪的事實。也許這對即將返國長住的我而言未嘗不是好事,藉著對第二異國生活的投入,平衡離開第一異國生活的感傷,然後,或許當我回到台灣時,便能更包容地看待母國的一切。

 

4 comments Add yours
  1. 有一次我去北海道租車旅遊, 還車時因為比預定的時間提早一個多小時,
    照合約應該是可以退一小時的費用. 當時那櫃台小姐檢查了車輛之後說那
    就可以了.

    我一時腦筋一片空白, 完全不知道如何表達說應該可以退錢. 掙扎了大約
    半分鐘, 終於用生硬的日語說出我的問題. 結果那櫃台小姐打電話問了
    原出租分店(乗捨)之後, 退我一千日圓.

    那時候我才驚覺到我說日語已經退步很多了(寫文章應該也是大退步了),
    雖然聽力與閱讀能力還有保持著(因為有看影片與書籍小說等).

  2. 日本因素的消退啊…
    有一天我也會步上和妳一樣的後塵
    不過我決定每年至少要來北海道滑雪渡假一次
    這個連結我想永不消退 哈哈
    到時歡迎一起飆雪~ ^^

  3. 唉是的,我前兩天在成田機場要買個化妝品,剛開口時覺得非常不自然
    其實說了兩句也就好了,但是開口的那個瞬間不知為何就是很遲疑

  4. 知我者莫若山行者?你怎麼知道我今年許的生日願望其中之一是這個…
    每年回北海道或波士頓滑雪渡假一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