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的研究環境

(←Boylton Gate)

轉眼間在美國就過了兩個月,雖然偶爾難免低潮思鄉,整體而言我還是很喜歡這裡的。第一個原因是氣候和居住環境,這裡氣候和北海道很類似,涼爽而不潮濕,現在也正好是楓紅的季節。我住的地方則是單純的住宅區,周圍都是獨棟三層樓木造房屋,空間寬闊而明亮,至少單就面積而言,比日本的住宅寬敞許多。

第二個原因則是學校的研究環境,這才最吸引人之處。所謂有錢能使鬼推磨當真是一點也不錯,哈佛的泱泱大度恐怕無校能及。我畢竟在這裡還待不滿
60天,僅能就自己有限的觀察範圍來介紹。 

(研究室,靠窗的是我的位置,平常多半只有我一個人在→)
我所屬的programEALS很慷慨地分配研究室給我們這些visiting scholars,這點是讓我最感激的,因為我向來是重度的「研究室依存工作模式」,無法在家裡唸書,也不喜歡待圖書館,所以研究室對我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地方。後來得知法學院graduate programvisiting researcher並沒有研究室,就覺得能在EALS這裡很幸運。

(←研究室外的公共空間,EALS專用,常用來舉辦小型座談會)

(←公共空間另一側,有著自習座位和公用電腦、印表機。印表機是免費使用的)

 

        Visiting scholars享有的圖書館借書待遇也比一般學生要好,不但沒有冊數限制,普通書籍可以借用長達一學期,restricted loan的期刊為兩週,in library use的書籍也可例外借出兩天。若有特殊的借書需求,也可個別和圖書館員商量,他們甚至可以幫忙把in library use的書籍改為restricted loan,非常地有彈性。館員也不只一次地告訴我們,需要任何研究書籍而哈佛未收藏時,可立刻和他們商談,他們有預算可以購買。這讓我深刻感受到,這個學校樂於鼓勵研究的態度。
                                                                           (哈佛法學院圖書館Langdell↓)

        圖書館的藏書量當然也是全球數一數二。赴美前我在考慮要帶哪些書籍過來時,先用了哈佛圖書館的目錄查詢我自己的藏書和可能比較常用的工具書(注釋民法等),發現我需要的東西大部分這裡都有了,最後我只寄了一小箱來。很難想像為何他們能收藏這麼多的台灣和日本法的書籍和期刊。北海道大學圖書館沒有的台灣法資料,像是王澤鑑民法、三人合著身分法,這裡都找得到。

(↓從法學院餐廳往圖書館方向看。這個餐廳窗明几淨,算是學校裡面頂級的)

圖書館的硬體設備更是好到沒話說,這大概是我這輩子看過最漂亮的法圖了,四樓有明亮挑高的閱覽空間,舒適的桌椅和沙發任君選擇,通往
ILS international legal studies的走道上還有懶骨頭沙發供人睡午覺和發呆。晚上九點以後據說供應免費的咖啡,還有幾台免費的掃描器,這樣就可視需求把資料掃成電子檔,而不用全部都拿去影印。

 

(↓Harvard Yard一隅,這裡是大學部學生活動範圍)
校園遍佈無線網路
(台灣的學校好像也是這樣?我大概是老土,日本的學校這方面非常落後),所以學生上課人手一台筆記型電腦。每天上午教室外有免費供應的咖啡和茶,沒錯,就是讓早起的學生帶進課堂享用,避免他們打瞌睡的。至於學術相關的演講活動更是名人不斷,最近就有日本駐美大使、聯邦最高法院法官和前副總統高爾相繼來訪。小型座談會和學術交流活動多得數不清,主辦單位總會準備簡餐或點心,替參加者省去一餐。記得上回參加某個reception,免費供餐不說,連二次會的錢都不用出(在日本,受邀來賓幾乎不用付費,而由「內部者」分擔,但哈佛這次我並不算是當晚活動的「來賓」,也沒見到主辦單位的人員分擔花費,所以應該是公費)。還有最近幾次美國總統候選人的辯論會,學生會聚集在校園某些大螢幕的電視觀看,就有人買了pizza、洋芋片、可樂擺在旁邊讓大家自由取用,我完全不知道這是哪個機構提供的、為什麼能對學生如此地慷慨。最後有個微不足道的例子,是我們這棟樓的女廁,竟然放了生理用品供免費取用,這真是讓人太驚嘆了。

所有這些小事情,都讓我訝異於學校資源的豐沛、作風的慷慨和雍容的氣度。來到這裡,才覺得原來天地是如此的寬闊,借用表妹的話來說,就是會讓人覺得世界彷彿都在自己的手掌中。當然我還差得遠,還有好多要摸索、嘗試的東西,但至少現在我很確定,選擇來這裡是值得的。

(←學校內的教堂)

(←地鐵站Harvard Square附近)

4 comments Add yours
  1. 沒錯, 學術水準越高的, 胸襟越是寬廣, 在這種環境下學術成就才會高,
    雖然從這裡畢業的不一定有學術成就.

    我是很羨慕那裡的學術環境.

  2. 是啊,遠大的志向在這裡會受到鼓勵,而不是壓抑,因為學校有這個胸襟
    在這裡遇到很多人都有種「將來我可以改變世界」的雄心壯志
    (當然也有徬徨猶疑的人,我說的只是比例問題)
    這是在台灣和在日本我未曾感受過的

  3. 焦慮和低潮應該是克服了,偶爾思鄉病發作,就看看牆壁上的北海道地圖解悶
    說真的我現在已經開始覺得一年好短,要是能在這裡待兩年就好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