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年雜感

   工作剛滿一週年。回想這一年我到底做了什麼吧。去年7月到今年1月,修改博士論文,分成4次投稿至期刊發表。這段時間過得頗為悠閒。

今年4月到這個月底,寫了3個研究計畫、1篇論文,做完1次學會發表,莫名其妙的忙碌。除了黃金週回台灣渡假2週外,經常是沒有週末假日的加班生活。

即使今年度以來生活緊湊,但總覺得自己沒有好好「讀書」。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專心地、純粹地、心無旁鶩地讀書了,像剛進碩士班時那樣。以前是不挑食的好小孩,來者不拒,認真吸收知識。現在則是速戰速決的士兵,先決定好攻佔的目標和最適路徑,接著清除路上遇到的障礙,逐漸前行,即使路旁的野花再美,也不能浪費體力和時間欣賞,務求愈快抵達終點愈好。

印象中第一次寫研究計畫是報考交流協會獎學金時,篇幅是A4紙張4頁以內。忘了自己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寫,不過前陣子在BBS看到,有人在複試日期的3個月前就在問研究計畫的問題,看來他預估用2個月的時間撰寫,我想自己當初也差不多如此吧。

幾年來的訓練,為的是讓我們熟悉學術語言和操作模式。熟能生巧,提升了生產速度 (當然跟教授等級的老手比起來還差得遠),但是內心的疑惑依然存在。

記得碩士班時,正在猶豫是否要繼續唸博士,我問了日本人學姊意見。她說,一定要對自己的題目有熱情,否則很難支撐下去。那句話在我心中圍繞良久,也慎重考慮過碩士班畢業就去工作,因為我感覺不到自己有熱情。時至今日,我對研究還是說不上有熱情(不光是我個人的判斷,而是旁人的感想,應該比較客觀吧),跟自己的個性無緣的東西,沒法強迫無中生有。雖然都走到這步田地了,偶爾我還是想問,做研究真的需要熱情嗎?

最近跟台灣一位老師對談,他沒有提到熱情,不過有段話倒是令我感觸良多。他說,學者為了在學界生存,必須寫各種各樣的論文,接各種工作,但總要維持一個終極關懷,盡量沿著這條線行動,而不是看到哪個題目熱門,就追著它跑,失去了自己應有的方向。聽得我心有戚戚,也讓我從「熱情」的詛咒獲得解脫。因為重點不是心情的熱或冷,而是終極關懷、具體的理想目標、研究的中心軸。我沒有熱情,不過我有明確的學術目標。

另一個我常常思考的問題是,博士班的教育過程中,是否應該增加一點「業界(學術界)現實知識」。碩士班2年,博士班3年,各1篇學位論文(法學部的情況。大部分學部會要求學位論文以外的期刊論文)。我畢業以前,以為老師們也是,待在研究室裡上窮天理、飽覽群經,某程度的脫離現實是可被接受的,每年寫出1-2篇論文,增加學術聲望,外加教學和行政工作即可。但是這遺漏了很重要的「接計畫、弄研究經費」的項目,沒人告訴我寫企劃書也是學者的工作之一。理科的學生在實驗室,對計畫的敏感度比較高,甚至還有直接幫老師代筆寫計畫的。文科大部分的工作是單打獨鬥,而且我們又是外國人,根本接觸不到老師的「計畫」。學者的工作並非那麼清高,跟錢和預算脫不了關係,早點讓學生認知到這個事實也好。免得有些人真的以為學術是象牙塔,可以躲開繁雜的人際關係,不必討好人群。

拖拖拉拉寫到這裡,發現這篇結構零散、主旨不明。原本其實是要寫熟能生巧的,沒想到提及自己的疑惑,變得沒完沒了。整理一下我對於這份工作到底有什麼感想吧:學術不用熱情(此點可存疑),學術更不是夢幻,早點認清現實,決定自己要不要做下去比較重要。

One comment Add yours
  1. 最後關於接計畫的部分,其實當我當了幾年的助理後也發現,
    即便是看似清淨單純的學術界,裡頭卻也是藏污納垢,
    凡是跟錢與權扯上關係的部分,都污穢到讓人無法置信,
    至今,依然有很多地方是我不願也不能接受的部分,
    但也有很多是我不得不接受的部分,
    這算是當人的悲哀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