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文化

  來日本後最不適應的就是這點,舉凡研究室、專討課、社團,只要是師生同學朋友間想交流的話,就免不了喝酒。而且不論是什麼名目:忘年會、新年會、懇親會、迎新送舊,都一定有酒類飲料。

一開始我不明白,為何吃飯聯誼得跟喝酒扯上關係呢?在台灣,朋友之間吃飯聊天很平常,可是很少會點酒精類飲料。日本人說,喝酒是因為可以解除心防,這樣才聊得開;可是台灣人的我卻無法想像,為什麼沒有酒精就聊不開?即使不喝酒,台灣人的朋友間還是聊得開心痛快啊。

更實際的問題是,酒類飲料價錢總是比較高,去
飲み会(喝酒聚會)一趟得花3000至5000日圓,對學生而言是不小的負擔。再加上,如果是採單點的方式,最後的費用大家均攤的話,不喝酒的人一定最虧,等於是幫愛喝酒的人分擔酒錢。這樣的制度極不公平,所以我一直很討厭飲み会,非必要就盡量少去。不得不去時,只好消極地把它當成是繳納稅金一般,為了盡到我身為學生的義務,就認了。 

不過有時候對於自己的消極抵抗,還是略感不安。老師偶爾心情好,會突然提議去喝酒,可是當下他又會立刻想到,我不愛喝,巧的是同門的韓國人學姊也是滴酒不沾的類型,所以老師馬上便把話收回來:「啊,可是你們都不愛喝齁。那我們還是改去吃午餐吧」。這樣的模式持續了好幾年。固然,吃午餐和喝咖啡可以促進師生感情,是無庸置疑的。但是,我總是隱約感覺,老師其實比較喜歡喝酒。我想我們對酒精的抗拒,雖不至於使他失望或不高興,然而這樣的態度確實讓我們跟老師的交際模式少了一種選項,而這個選項在日本文化中原本是很重要的。

很多在日本生活的外國人都有相同的困擾吧。下課、下班後,同學、同事或上司互邀去喝一杯,但自己已經很累了,明明就想回家早點休息,完全不想再喝酒應酬,可是總覺得不好拒絕,深怕日後被排除在外,不再受邀。
 

這個問題我想不到什麼明確的解決方法。不愛喝酒而要勉強喝,怎麼樣都不會愉快的。
不過最近我嘗試改變自己對酒精的態度─從甜的酒(cocktail梅酒、サワー、チューハイ之類的)開始喝,然後再試著喝葡萄酒、日本酒,雖然現在還是只愛那些甜的酒精飲料,但是發自己對不甜的酒也比較可以接受了。 

接著注意到有趣的是,喝了酒之後,好像真的可以更暢所欲言;這並非意味自己喝了酒可以裝瘋賣傻、胡言亂語,而是藉由喝酒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配合程度─簡單地說就是「誠意」─於是他就會變得比較坦然,跟你說一些平常不會說的話。喝酒在日本便是心理學說的
self disclosure的契機吧,接受喝酒表示你也同意向對方disclosure,進而你們會分享life experiences, personal circumstances, feelings, dreams, opinions and so on.拒絕喝酒也沒什麼大不了,也許你可以在別的場合(像是我們跟老師是吃午飯)再從事self disclosure的工作。只不過大部分的日本人覺得喝酒是比較好的契機,拒絕了,也只是少了個有效率而便捷的契機罷了。

我不特別愛酒,真的要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時,寧願花錢去高級餐廳吃真正好吃的料理。
所以喝酒就只是純粹的交際應酬,不能也不需對飲み会的食物懷有什麼期待。近來我對喝酒是這麼想的:當我想跟某個愛酒的人輸誠或交心時,就喝吧,因為我無法改變他的喝酒交際模式,而且我也不特別討厭酒,那麼乾脆就配合他喝,用這樣簡單的方式讓雙方都盡興,何樂而不為。有時自己的一點配合,可以換來對方更多的self disclosure,其實是很有效率的交際方式。心理學家也說了,If the person we disclose to feels we especially respect and trust them, he/she is complimented and probably likes us. 

最近一次跟老師去喝酒,對上面那段關於
self disclosure的心理學家說法感觸頗深。聊得開心、喝得盡興,我也問了一些平常比較不好開口問的事情。似乎比較能體會喝酒的用處和必要性了。很難想像過去堅拒酒精的我竟然會這樣妥協了,這算是成長的象徵嗎? 

 

One comment Add yours
  1. 恩 喝酒的問題 對於只待了不滿一年的我 也算是一個困擾吧
    還好研究室的人 並沒有因為我參加聚會次數較少而排擠我
    反而總是會在 點飲料時 先幫我注意非酒精性飲料有什麼
    不過 真的是一筆大花費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