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寫的東西,因為一直沒辦法調整排版,曾經刪掉過一次。)
今年5月底,我接下了本研究科的期刊編輯工作。這本期刊在分類上被稱為「紀要」(日文),原本我也不清楚「紀要」確切定義為何,因此查了一下維基百科,原來是這樣的:
「紀要」指大學或研究機構定期發行的學術雜誌。其學術水準差異很大,有些只有簡單的審查(review)程序,有些則沒有審查程序,刊登的論文水準也高低不一。那麼為什麼要有「紀要」呢?第一,某些領域很難進行學會論文發表,因此「紀要」提供了年輕學者一個研究的發表園地。例如,法學領域少有讓研究所學生和年輕學者從事學會發表的機會,因此紀要在法學以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角色十分重要。第二,紀要常常是研究所學生發表處女作之處,學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讓學界認知自己的存在,並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之後的學會論文。(以上翻譯自維基百科日文版的「紀要」項目)
以上寫的內容算很中肯,日本法學領域的學會少得可憐。在維基百科用關鍵字「学会の一覧」查一下,以日本學術會議認定的學會為基準的話,哲學相關學會有28個、社會23個、農學52個、地球天文氣象15個;法學卻只有7個,連最相近的政治學都有13個。(維基的數據好像不太可靠,實際上日本學術會議列出的學會更多,不過法學依然是少數)
法學領域有些學術雜誌不接受任意的投稿,而是採用邀稿方式,這當然沒有審查的必要。有些學會誌,採用徵稿方式(即使表面是徵稿,事實上也常常是邀稿),才會有審查,但就我所知,研究生不可能撰寫學會論文和從事學會報告,就算要投稿,也得等到就業之後。因此「紀要」對研究生和年輕學者而言,的確是不可缺少的發表園地。我們研究科(至少民事法)培養學者的「正當路徑」便是如此:博一博二改寫碩士論文,投稿到本研究科的「紀要」,這是處女作,博三唸完後就業(教職),接著在日本私法學會報告,完成一個學者出道(デビュー)程序。
當然,紀要也不是隨便到什麼稿子都刊,還是有一定程序的。首先,紀要雖然有「徵稿啟事」,但跟報紙投書不同,不是每個人都能投稿的,基本上只接受跟發行處相關者(學生、教師、前學生或前教師)的稿子。從這個角度言,其實紀要也可以說是邀稿制度……至於紀要的學術水準到底好不好?我們的「紀要」不審查老師(教授和副教授)的論文,完全憑投稿人的自由心證,若論文品質差,是自己的問題,「紀要」的編輯也拿他沒輒;但是除此以外的人(如研究所學生、學術振興會研究員、講師、助理教授)投稿,就得審查。審查人的人選由編輯委員開會決定,其實就是自己研究科的老師,只不過不是投稿人的指導教授罷了。我其實有個疑問,既然審查人跟投稿人的指導教授都是同事,難道不會對投稿學生的作品放水?但是最近遇到一個案例,從它的處理方式來看,我想我是多慮了。
主修商法的博士班學生A要投稿,他的指導教授是B,編輯會議決定請C教授當審查人。C教授的審稿意見書,結論是「可接受刊登」,只不過意見欄的最下方有兩行文字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本論文在日文方面有幾處不甚通順之處,希望投稿人在指導教授的指導下,進行修改」。其實語氣很溫和,我當初也不覺得有什麼大問題,但是編輯委員的X教授馬上就開口了,「對學生寬容C教授這樣寫,情況好像不太樂觀啊」,然後民事法的Y教授說,「好吧,不瞞大家,事實是,這篇稿子水準實在稱不上太好,指導教授的B也很遲疑,但是A是個態度強硬的學生,說什麼都要投,B也拿他沒辦法。然後,另一位商法的老師D打從一開始就反對刊登,所以我們才找了寬容的C教授當審查人。可是平常很少挑毛病的C,既然寫下這兩句話,你們就知道,問題不輕」。哇,原來內幕是這樣……接下來我們討論,要用什麼方法把這件事傳達給A,才不會引起誤會。
由上面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1.學生的投稿,基本上要由指導老師負責。2.指導老師管不住學生時,只好由其他人把關。3.審查人表面寫說「可接受刊登」,事實上他用了另一種迂迴的方式表達不同意,想來他也不想得罪學生A(全研究科的商法老師也就BCD三人而已,很容易知道是誰審的),不過他的真意其他老師都心知肚明(不成文的規則啊…)。4.其他老師(D和Y)也看了論文,反對刊登。結論是,達不到水準的論文還是會被阻止,但是方法還真是迂迴,充分表現了日本的特色。
以上的情形跟台灣差異很大。台灣法學領域的TSSCI有四本,每一本都是大學法律系出版的定期刊物,雖然相當於日本的紀要,但是自由的投稿和嚴格的審查制度卻不是日本可以相比。日本沒有JSSCI這種東西,外人根本無從了解哪本期刊好或壞,也不能依照期刊是否有審查制度來判斷。但是在裡面的人自然就會了解規則、知道好壞。我也不知道日本這套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只能說很妙,體現了日本的暗黙のルール的強大力量。
我只能說看到這篇文章之後
我對日本的學術狀況完全改觀了
這種潛規則實在是……….
感覺起來西洋人還是比較自由的
投稿是悉聽尊便(但程度不夠指導老師會直接告訴你不要浪費時間了)
但匿名審查異常嚴格 ssci的文章 有時審查人多達五人
要取悅五個人真是比登天還難
hi 我是你大學同學之棟
不知道你還寄不記得?
首先,恭喜你拿到赴美的獎學金。
看了你的文章後我想請問你一下日本期刊的投稿程序
如果他們的審查等等作業都是水面下進行的
是不是意味著他們刊物上所說的邀稿也不是真的「邀稿」?
一定要是老師才能投稿?
又,有很多刊物說要是會員才能投稿(換言之,要交會費)
這是不是意味著國外的學者不能投稿?只能等他們邀稿?
以上兩個問題
Dear之棟,
你從英國回來了嗎?有無MAIL可聯絡?詳情我再寄信給你好嗎?